专利是废纸还是钞票,取决于它能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专利权人杨育和,他发明的一支注射器,拥有的专利、获得的奖项之多,令人难以置信。更难得的是,这项专利还很好地与市场进行对接,产品打入美国、印度、巴西、欧洲等多个国家,订单源源不断地涌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杨育和被评为2013年度汕头市优秀专利发明人,专利获国家专利优秀奖产品享誉海内外。
发明创意源于一支圆珠笔
杨育和今年60岁,中等身材,人看起来特别精神。在与记者交谈中,他透露出一股强大的不服输精神,“注射器是我研发的第一个产品,前后花了五年多时间,期间很多人都觉得不会成功,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错。”杨育和说,提起这支享誉海内外的注射器,还得从2003年他刚进入医疗器械行业说起。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育和了解到医护人员在为病患注射时被针头刺伤,容易引发交叉感染,“如果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将有1/250的机会感染HIV病毒”。而针头的回收使用也会产生社会危害。能不能研发一种看似普通却能保护医护人员的自毁式注射器呢?这个想法像是一颗种子一样在杨育和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他始终念念不忘。
2005年的一天,杨育和正在用一支红蓝两色圆珠笔批阅文件,摁下按钮转换圆珠笔的颜色时,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把注射器的针头做得像圆珠笔芯一样自动伸缩?想到就行动,杨育和当即扑进了不断地设计—试模—改进—试模—改进的工作中。“记不清楚失败过多少次,反正办公室就是我的研发室。”杨育和说,他经常忙得没日没夜,“曾试过晚上8点多还在琢磨注射器的物理性能,压根不知道下班时间已过,饭也没有吃,同事回来看到我说‘你疯了,怎么还在研究这个破烂注射器’。”
小小注射器技术领先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种自毁式安全注射器”在杨育和手中“诞生”。使用它时,只要轻轻推压推筒打完药液,针头便会“嗖”地一下缩回针管,之后无论怎样推压推筒,针头都不会回归原位,注射器也就报销了。这意味着,医护人员使用这款注射器能够有效避免被针头刺伤,也避免给收废品人员带来意外伤害。
2012年,注射器样品投入市场,在业内引来如潮好评。当时,各国正在大力倡导使用自毁式安全注射器,但尚未有人成功研发出相应产品。“我没想到自己能研发出一个世界级的安全注射器。”出人意料的是,杨育和只有小学文化,注射器是他人生中研发的第一个产品,而此前他从未接触过任何研发工作,“我就是凭着一颗好奇、爱钻研的心,还有一股认准了就坚持下去的狠劲。”
专注于研发工作的同时,杨育和还着手申请国内国外专利保护。而这个当初被调侃为“破烂注射器”的小发明,再一次让大家跌破眼镜——竟陆续取得1个国际PCT发明专利、1个国内发明专利,美国、南非各1个专利,印度、欧洲等8个国家阶段专利申请进展报告表,外观专利及台湾新型专利各1个,7个实用新型专利,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优秀奖、省和市专利金奖。
坚持创新打响“汕头创造”
然而,专利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否则也仅限于“纸上谈兵”。杨育和很快又面临如何解决产品批量化生产的问题。“几年研发下来,我连怎么制造模具都学会了。”杨育和说,他到多地考察了数种生产线,都找不到满意的,一狠心他干脆自己动手量身设计一款,然后委托厂家帮忙生产制造,“生产线设计成功后,有的外地厂家特地上门向我请教如何改善生产工艺。”去年底,随着生产线的正式投产,注射器很快便带来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今年还不断有订单上门,工人们是忙得连轴转。“这款注射器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它对医护人员所能起到的保护作用。”杨育和说,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目前他已着手研发注射器第二代产品,期待能够在医疗器械行业做出更大的成绩,让“汕头创造”飞向海内外。
摘自2014年4月7日《汕头特区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