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如肩背痛、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以及各种关节损伤等,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汕头市中医院针灸科李少芳副主任医师向记者介绍,由于虚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常常是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够在此类疾病相对处于缓解期的时候给予治疗或采取预防措施,则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症。例如:夏季温度比较高,人体血液循环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增强,细胞再生功能加强,骨细胞数量的增加,对于各种关节损伤的患者来说,损伤关节部位血运会有所改善,血液加速流动又带来充足的营养,使病情得到缓解,促进骨细胞生长;另外,在夏季,人体关节、韧带、肌肉较其他季节更为舒展,有利于关节的锻炼和股骨头复位,此时的神经复苏变得活跃,可减轻或消除关节损伤带来的疼痛。夏季里,各种关节损伤的患者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作用,药物更容易吸收,为关节的康复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氛围,更彻底的摆脱该病的困扰。进入夏季温度增高,此类关节劳损性患者症状减轻,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开始好转,而是与季节原因有关,患者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放松治疗,反而要在此时加紧治疗,效果更佳。
李主任说,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如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火针、小针刀、穴位埋线、艾灸、拔罐等外治方法温通经络、散寒祛邪,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三伏天贴药应注意什么?
三伏天贴药是冬病夏治众多疗法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市中医院多年来坚持开展三伏天贴药服务,效果良好,受到广大患者及群众的欢迎和好评。那么,如何预约贴药?什么人群需要贴药?贴药之后还要配合什么治疗?李少芳主任做如下解答:
1 三伏贴药主要适用于哪些患者?
第一、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第二、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胃肠道功能紊乱;第三、体虚类如易感冒、手脚冰冷、肾虚、神疲乏力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第四、适用于普通人群的强身保健。
2 贴敷的药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对机体产生疗效的?
现代医学认为,选取特定的药物和特定的经穴进行敷贴治疗,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经穴对药具有外敏性(即敏感作用)和放大效应(即增大药物的刺激作用),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路,因此贴敷于特定经穴,可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物效应,起到(单向或双向)调节作用,改善肺功能、胃肠功能和体质状况,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3 除三伏天贴药治疗外,中医
中药还需如何配合治疗?
中药治疗:补脾建中,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辅以宣肺化痰(平喘)。以补脾建中方、宣肺平喘方为主要治疗方剂。
4 今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8日开始,具体时间为:初伏:7月18日(星期五);中伏:7月28日(星期一);末伏:8月17日(星期日)。
5 是否一定要在三伏天贴药才有效?
三伏天择日贴药是按时令遵古法集中治疗,结合气候气温的特定,效果最佳。而其他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穴位贴敷,则不属于三伏贴的范畴。
6 除了三伏贴,在三伏天还可以进行哪些治疗?
根据中医讲的冬病夏治的原则,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慢性胃炎、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肩背痛以及各种关节的劳损,在夏天气温较高,病情相对缓解的时候进行针对性或者预防性的治疗,可以减轻冬天发作的程度甚至痊愈。常见的治疗方式有:普通针刺、小针刀、火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艾灸等综合治疗。(《汕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