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
一些患者平时经常要服用中药,但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该如何正确煎药。有人认为煎的时间越长越好,有人认为煎的药汤越浓越好,其实这些想法都不完全正确。
在煎药前先要浸泡药材,加冷水漫过其表面,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泡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好。
然后就可以准备煎煮了。煎药器具的选用以砂锅为好;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或玻璃器皿。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黄铜锅、铝锅,因金属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其次,煎药的加水量以第一次煎煮时水超过药材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时超过药材表面3厘米为准。对于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强火(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弱火(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同时,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种类和疾病性质而定,一般汤剂煎煮2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2-3次为宜。一般中药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需30-40分钟。此外,有些药久煎可以减轻药物毒性,如附子、半夏等,应严格按医嘱煎煮。
在煎药的过程中,一般建议要盖上盖子,因为像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而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小火慢熬,才能煎煮出有效成分。至于搅拌也是需要的,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每隔10分钟沿一个方向搅拌,使其受热均匀。
煎药时若加水太多,则延长了药物煎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失去固有的疗效;加水太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煎干、煎糊。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掌握水量呢?
一般来说,加水量应以药液沸腾时高出药面一横指为宜,但也不可拘泥,用水的多少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首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药材重量计,首剂每10克药加水100毫升,次剂每10克药加水60毫升。同时要视药性而定,解表药首次加水400-600毫升,次剂280-300毫升;一般药分别加水500-700毫升、300毫升、350毫升;滋补药分别加水700~900毫升、400~450毫升。
此外,如处方中含有夏枯草、金钱草、鱼腥草、竹茹、通草、灯心草等吸水性强的药材,应适当多加些水,以防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
中药的特殊煎法
1. 先煎: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易溶出的矿物、甲骨类药物,或久煎可使毒副性降低的药物。如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矿石类药物、生附子、生川草乌等。
2. 后下:适用于煎煮中有效成分易挥发或易被破坏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
3. 包煎:适用于质地轻浮、不便煎煮,或颗粒细小及易粘锅、糊化、焦化,或带有刺激咽喉的毛状物等类药材。如辛夷花、旋复花、枇杷叶、车前子、葶苈子之类。
4. 另煎:即单煮,多适用于贵重药物。如人参、冬虫夏草等。煎煮好后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5. 烊化:适用于胶类药物,将其单独熔化。如阿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