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如煎煮不当,会使汤剂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药效,所以合法煎煮是中药解毒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就煎煮中药的七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煎药忌用铁、铜、铝锅 因为金属器皿和有些药物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对人体健康不利。而且铝制品含有铅、锡等元素,铜容易产生铜绿,均有毒性。故煎药以有盖的砂锅或瓦罐为佳。此外陶瓷或玻璃器皿亦可。
二、煎药时间 煎煮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药材性质和病证而定,对不同方剂和不同的病证,需要不同的煎煮时间。如对一些有毒的中药附子、川乌、细辛等,须先煎久煎,以去其毒性。一般需要煮沸60-180分钟;对治外感表证之发汗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苏叶、薄荷等,煎煮时间宜短,一般煮沸15分钟即可;对一些花、叶、果实轻清剂,如金银花、菊花、栀子等,也要短煎;对治疗虚证之滋补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熟地、首乌等,煎煮时间宜适度延长,一般30-40分钟;对一些质地坚硬厚实如鹿角等,以及介壳类如龙骨、牡蛎、龟板、海蛤、石决明,也须较长时间煎煮,一般40-60分钟。
三、煎前浸泡 中药煎煮前用适量水进行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浸泡时间宜根据药材自身的质地轻重不同和季节温度差异分别对待,质体较软浸泡20分钟,质地坚硬浸泡30-50分钟。
四、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及水量是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古人煎药对水颇有研究,《本草纲目》记载煎药用水有43种之多,如雨水、地浆水、泉水等。现代多用自来水、井水、一般要求水质澄清洁净,矿物质少,没有苦、咸、涩味即可,如自来水中漂白粉味太浓时则应澄清或先煎沸去味后才可用。
煎药水量按全国通用的是:第一次超过药面3厘米,第二煎加水超过药面1厘米,煎煮中间不要再加水。汕头地区的习俗是医生在处方时已标了煎药水量,一般按医生要求则可。
五、煎药火候 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则,先用较强的火力煎至沸,然后用较小的火煎至微沸则可。其中,急症药,攻下药,治疗上部病的药,一般用武火煎,注意不可烧焦。
六、粉碎入煎 此为提高药物疗效的关健。药物经粉碎后增加了药材表面积,增加与溶媒(水)的接触面,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现在主要是药材加工不规范,本应切片的药切成大块,应切薄片切成厚片,应炒应淬的许多的药都无法达到饮片标准,加上一些售药人员,配方对应打碎的籽类,果实类均无打碎,或者轻打几下应付,所以难煎出药材有效成分,为了提高药材效能,节约药物,节约病人费用,一定要依法加工炮制中药。
时珍药行 孙见基
|